多因素推进中药材价格狂飙资本介入部分药材冬季滋补旺季炒作
当前中药材价格普涨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疫情、农资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及天气、周期性、资本炒作等多因素推动。”宁波一位资深专家分析说,疫情期间,中药材的功效更深入人心,市场对明星中药材的需求增大,中药材购销趋旺,推动市场行情上扬。
农资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一定程度加剧了中药材种植的缺口。此外,天气因素对“靠天吃饭”的中药材种植影响很大。比如,今年甘肃产的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由于种植面积减少,以及干旱和倒春寒等影响,造成原产地产量减少。
除了受产量影响,还有供货周期因素,如一种中药材生长需5年,集中上市期过后,市场供应量逐年紧缩,价格会有所上涨。临近年底一些中药材由于天气原因出现减产,药企提前进行了采购囤货,厂里的仓库里储备了大量的中药材。而针对长期供应紧缺的,如天然牛黄、麝香、龙涎香等名贵中药,进入2024年元旦之后,更是一直处于断货状态。市场一药难求,采访多家中药零售商,普遍反应疑是有大型药企或者上游供应商春节前大量囤货的可能。本身天然牛黄、麝香等产品就是稀缺药材,且容易储存保管。常年以来每到年底都要药企囤货的现象,如广誉远、达仁堂、同仁堂等大型中药药企,历年年底都有大肆采购,为来年中成药产品降低成本。2023年11月以来,名贵中药市场囤货迹象更加严重。
近期,资本炒作的抬价作用不容小觑。当下,水牛角、黄连、白术等部分中药材明显存在资本炒作迹象。据业内专家分析,一些从楼市、股市岀来的资金转向投入中药材行业,看中了中药材盘口小、易于控盘、升值潜力较大等。另外,随着银行贷款利率下调,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出现了借款炒药者。
进入冬季滋补旺季,部分中药原料社会需求大增,如阿胶、北沙参、巴戟天、山药、桂圆肉、黄芪、当归、牛黄等品种行情又开始上扬。
通过药通网对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交易市场常用大宗药材价格进行检索发现,有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鸡骨草等个别品种年涨幅甚至达到400%-900%。通过对中药在线的中药材行情进行调查,部分情况更为严重。
从中药在线的热门中药国际报价中,当归市场价格突破190元/公斤,包括三七、人参、海马等近一月涨幅均超过15%;此外,珍稀中药材的涨幅也引人注目,2023年初天然牛黄价格是50万-60万元/公斤,在今年6月份最高涨至接近170-200万元。下半年中药材淡季虽有所回落,但近期天然牛黄的市场价格再次回暖,国际市场报价由最低100万元/公斤,现已经涨至130万元/公斤。市场预计本轮上涨,重回6月份高点概率较大。其中牛黄、麝香等高端品种亦出现资本介入的身影。
资本进入热炒
为何今年多次出现了异常上涨的情况?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政策层面,今年国家出台了不少利好中医药的政策,使得整个行业都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其次,在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吸引了一大波资本入局,推高了上游产品价格。最后是,近些年受部分地区政策影响,当地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产量也有一定下降,市场供需出现了一定倾斜,部分中间企业和资本正是押宝产量下降、供需可能失衡进而大肆囤货,推高了价格。”
就资本进入的形式,新增加的资本一方面是原本就在这个行业赚了不少钱的企业,另一方面是如房地产等一些前些年赚钱但近年不那么景气的行业退出的资本。资本加入的方式则主要集中的进货环节,“常规情况下一个采购商可能进三车货就够了,但今年他们先是进了超出往年数量的货物囤积起来,进而在消息面层面进行炒作,放出行业利好、部分产品走俏的信息来推动市场一路走高”。
中药价格暴涨,为什么中药价格会暴涨?上涨态势如何平抑?
中药涨价这件事,也算是社会的一个热点时事件了。我们在很多平台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力挺中医,甚至包括一些官方平台,特意发文来支持中医,这个还是有些暖心的。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中药材价格进入持续上涨通道,上涨幅度之大,上涨周期之长,在有数据记载的中药材商品史上罕见。关于上涨的原因,普遍说法有资本炒作、疫情刺激、劳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通过对产供需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认为本轮中药材价格失控的原因极为复杂,亟待重构产业利益格局。
2009~2022年国内中药材产供需评估
2010~2022年国内中药材市场交易量变化
这种涨价对老百姓是一种伤害,医生开药难,老百姓喝不起。涨价品种普遍、多个品种突破历史新高。当归去年60、现在200、党参去年55、现在180、黄连去年140,现在400、猫爪草去年60,现在300……..,类似这样的还要很多药材是老百姓吃的,不是贵族专用。非行业资本的介入,导致的疯长国家已经出手,严查、严控中药材非正常涨价。
一、中药价格暴涨,为什么中药价格会暴涨?
1、价格异常波动,相关部门缺乏调控手段
在价格持续暴涨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在平抑市场价格,打击囤积炒作方面,却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亳州市发改委主任闫文昭表示,此轮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涨价幅度之大,品种之多,肯定是不正常的,非理性的。让相关部门略显被动的是,目前缺乏平抑价格的更多手段。我国中药材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种植成本较高,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差,而炒作中药材的门槛却比较低。
2、资本涌入中药材领域借势炒作。
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从而促使大量业内外资本流入农产品炒作,特别是中药材领域,人为造成货源垄断价格暴涨。而一些金融和投资机构也趁势而入,开展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甚至“加杠杆”为囤货炒作提供便利。
3、药典质量门槛提高,符合标准的中药材原料缺口加剧。
为提高中药材质量,2020版《中国药典》增加了较多的检测项目,目的是全面禁止中药材种植中有毒农药的使用、提高药材含量,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因为现阶段国内中药材生产基础薄弱,提高质量门槛会造成多种中药材生产和资源难以保障。
二、上涨态势如何平抑?
通过中药材非理性异常暴涨,破坏行业价值链,打垮产业链;通过中医药恶意专利抢注,实现技术控制、文化入侵;通过收购中医药老字号,实现市场垄断;种种事件不得不让我们警醒,警惕。
1、增强一体化意识:全产业链整合需要各环节的参与者具备一体化意识。农民、生产者、加工企业、物流配送等各方应意识到各自环节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合作和整合,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共享。
2、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协同合作。农民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者可以提前规划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物流配送可以做好及时配送等,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3、发展中医药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附加值。通过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增加农民和企业的收益。
4、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强的家国情怀,促进中医药全产业链的整合。打造全价值链、产业链闭环,形成价值创造共同体,让恶意资本无可乘之机,实现农民增收、中药材质量提升以及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真诚的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中药材价格监管,对一些价格不正常上涨的中药材要找出背后的“黑手”,让中药材真正发挥治病救人的本质作用,不能成为部分资本牟利的工具。
说到最后,还是一首歌比较贴切,如果华佗在世,崇洋都被医治!外邦来学“中医”,激发我民族意识....我们的国人可以守护好我们的文化?一定可以。希望我们的国人可以尽情相信我们的中医、中药。我们的中医药还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中药材价格「狂飙」,个别品种涨价 4 至 9 倍,进货价比之前售价都高,哪些因素导致价格上涨?
中药材价格狂飙,个别品种涨价4至9倍,进货价比之前售价都高,哪些因素导致价格上涨?
首先,中药材价格上涨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供需状况、产品替代性、政策法规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因素是导致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1. 供需失衡:中药材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多种因素影响,产量波动大。近年来,随着中药需求的增长和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中药材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供给端受制于种植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无法迅速增加,导致供需失衡,推动了中药材价格上涨。
2. 成本上升:中药材种植成本逐年上升,主要表现在人工成本、农资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增加。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增加,中药材的物流成本也在上升。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中药材的种植成本,进而导致中药材价格上涨。
3. 政策扶持:政府对中药行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药材种植和生产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中药材价格的上涨。
4. 资本市场炒作: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对中药行业的关注度提高,部分中药材品种成为资本市场炒作的对象。这些品种的价格被资金操纵,大幅波动,也导致了中药材价格的上涨。
综上所述,中药材价格上涨主要由供需失衡、成本上升、政策扶持和资本市场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持续扶持,中药材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而供给端受制于种植周期长、种植成本高等因素,仍将保持稳定,这将继续推动中药材价格上涨。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资本市场炒作等非理性因素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市场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中药材价格「狂飙」,个别品种涨价4至9倍
中药材价格暴涨最核心的原因是“部分游资或经销商联手,恶意囤积药材,低进高出”,就是把中药材当成金融商品去炒作在中药材价格低位的时候加杠杆疯狂囤货,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炒作起来以后再慢慢地出货,套现走人,继续用同样的手法运作下一批价格跌下来的中药材。
中药材在价格炒作的过程中种植量也会提升,也会导致市面上的供应加大,所以被炒作过的中药材后面不仅仅是价格回归正常,也会因为产量提升而价格出现超跌现象,这个时候又会导致种植量慢慢下滑,这些大资金就看准了这个周期过程,就是在价格跌幅过头的时候入手,加杠杆囤货。
其他原因影响也有,比如说天气异常导致的中药材减产,当月平时亩产230公斤,最近几年天气问题导致亩产普遍下降到200公斤,但也不会导致这么夸张大涨,天气影响甚至不如因为疫情期间消耗了太多中药材导致的价格波动,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人在囤货炒作,就是有人抓住了天气影响,抓住中药材产能的波动,在背后囤货——出货,玩金融炒作的游戏。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的解法,只要加大供应,加大官方储备就可以破局。其实就是这样,只要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库,就可以和猪肉一样,在价格很低的时候国家来低位买入,囤积起来,价格慢慢越来越贵的时候再往市场抛出,这样就可以打压这些游资,供应商的炒作嚣张气焰,他们就炒作不起来,相当于把中药材当成战略储备物资来管理库存。
不过只能对产量特别大的中药材有效,一些产量很小的还是很难控制价格,而且也不能说民生战略物资,一些很偏门的那种中药材,都是奇怪的人买,这种是真的很难控制。有一些中药本来就有很多品种有稀缺色彩,而且你也搞不懂到底有没有用,但就是很贵,很多人会买。
这些是真的很难控制价格,只能说大家自己判断,对于常用的中药材,就可以用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库的方法来抑制价格大幅波动。
中药未来应该更加科技+标准化发展,中药其实国外很多企业很重视,也研究得很深入,我们如果要把自己中医文化发展起来,要把中药推广起来,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安全、标准,不能只凭借经验来发展中医和中药。
日本的一个医学权威大冢敬节非常嚣张,他之前说过“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这个以前新闻里面看过很多次,很火的一句话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确实是国外很多公司对中医的研究方法更加重视科研,而不是单纯的营销宣传。
真的不能靠什么保密配方,什么千年药方来一直发展中医,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不吃中药也是因为觉得这个不靠谱,很多中药里面也加了西药,大家就是怕起作用的是里面的西药,虽然保密配方很赚钱,而且可以不需要投入研发就一直依靠一批信徒赚钱,但这个会阻碍中医长期的发展空间。
中药材掀“涨价潮”,不少品种涨幅超过100%,哪些中药材涨幅较大?
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呈现普涨的态势,60%的中药材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甚至有些药材涨幅超过100%。黄芩、板蓝根、半夏、牛蒡子、连翘等这些抗病毒的药材,更是变得很紧俏。
黄岑价格翻倍、柴胡涨价四五倍中 草药种植大有“钱途”
九月中旬正值中药材——黄芩的产籽季。在有“岐黄故里”之称的甘肃庆阳,黄芩就是当地人眼里的香饽饽。黄芩的根部是抗击新冠疫情“三药三方”里的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最近两年,黄芩的身价节节攀升,2019年黄芩的干货收购价格在每公斤12元左右,2020年身价就翻了一倍达到每公斤25元,预计今年仍能保持这个价格。
甘肃华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这里却蜕变成了药材遍地的“风水宝地”,漫山遍野的黄芩、黄芪、金银花、柴胡成为了乡亲们的致富“新药方”。
2018年张老汉种下的20多亩黄芪,扣除成本纯利润达到了五万元,另外仿野生中药材还省了不少工,天种人养,机械播种、收割。闲暇时间张智武还能到附近的农业合作社打工,两份收入加在一起,当年就挣回了七八万元。
如今,在华池县,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种药大军”
靠着这几年脚踏实地的付出,小白的种药事业稳步提升,今年他种的260亩板蓝根就要成熟了,按照每公斤13.5元的价格计算,能收入40多万。其他品种当中当属柴胡的价格涨势最猛,19年还在20多元一公斤的柴胡干货价格,今年接近突破百元大关。小白还算了一笔大账,未来五年,他的收入突破300万元不是个难题。
在华池众多的药农当中,不得不提一个人——姚文智。这个一头白发的“年轻人”是个“货真价实”的80后。许多人正是在他的带动下种起了药材,发家致富。十多年前,外出打工的姚文智听工友说种牛蒡子收益不错,胆大心细的他开始在自家的地里试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几十亩扩种到上千亩,姚文智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
自己搞不定的事,他就请省里的农业专家来指导,2014年,他试种的仿野生黄芪、黄芩、柴胡、甘草等陆续成功,成为了当地首屈一指的种药大户。眼瞅着即将进入收获季,最近,姚文智经常会用无人机“检阅”他的药田。一道道山梁上板蓝根、黄芪和黄芩几种中药材以梯田的形状盖住了曾经被撂荒的黄土地,形成了现在的万亩作物带。
2020年,姚文智投下全部家当建起了中药材产业园,9栋崭新的厂房占地135亩,斥资1.5亿元。未来这里除了具备深加工、仓储等功能,还将有一个能够容纳500个摊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为种植户提供更多的销路。
除了“能人”的示范带动,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把种植中药材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抓手,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鼓励农户们发展中药材。
影响药材市场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认为市场价格变化是取决于产品供需双方的变化,如供大于求,市场就疲软萧条,价格就降低,货源太多还可能形成烂市,无人问津;如求大于供,市场就活跃,价格就会攀升,有时还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天价”;当供求双方基本持平时,价格和市场也会比较稳定。但影响供求双方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认清中药材是给人治病救命的特殊商品。不会因药材价格上涨,有了病就不吃药,不治病,也不会因药价降低没病吃点便宜药。药材中也有一些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如桔梗,除药用外,还可做蔬菜淹制咸菜供食用,如有出口其需要量可能增大;还有些滋补强壮药,如枸杞、西洋参、、黄芪、党参等等,这些药材在价格便宜时,确实可吃点便宜药来滋补身体,但它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的需要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其需要量也是有限的。对那些纯粹是药材来说,其需要量是比较稳定的。比如,治疗流感和肝炎的板蓝根,在价格每千克4元时,它的年需求量是8000吨,价格上升到12元时(上涨2倍),它的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当价格下跌到2元时,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它的需求量除正常需要外,还受当年流感和肝炎的流行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除非出口量增加或扩大医疗范围,其需求量才会有较明显的变化,多了就会烂市。所以中药材才会有“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黄金有价,药无价”的说法。因药材的需要量比较稳定又不是太大,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1)药材的种植年限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 一、二年生药材的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比较容易,或生长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的范围较广,生产恢复较快,容易引起生产过剩,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就较短。如款冬花(以花蕾入药有润肺、止咳、消痰下气的作用,是常用中药)在1985年6月市场价是4~6元(元/千克下同),款冬花主要靠野生资源,因价格很低,农民没积极性,不愿上山采挖,1986年6月涨到30~32元,一年就涨5~6倍,因而刺激农民积极采挖野生冬花,甚至进行人工栽培,货源多了,价格又逐渐下滑,1989年6月跌为20~24元,因库存量大,价格一时上不去,长时间低价,1990—1995年长期徘徊在12~17元,又挫伤了农民采药种药的积极性。农民多年不种不采,1996年6月又暴涨到50~60元,比1985年涨10倍,1996年8月再涨到80~90元,产新后12月份又回落到50元左右,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最高价180元,1997、1998年农民再次大量种植,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以后急降到15~20元。因为冬花是一年种一年收,栽培技术比较简单,生产恢复很快,种植面积大了,又会造成产品过剩和价格的下跌。
太子参以块根入药,是一种滋补强壮药,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等功能,适应性较强,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生产,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越年生植物。秋季栽种,冬季长根,春季发苗,夏季枯萎休眠,生长季短。生产的恢复更快,1986年前因产量大,供大于求,1985年出现烂市,出售价只有1元/千克,药贱伤农,农民不愿再种,产量减少,加上库存量也逐渐减少,价格开始回升,1990年底突破百元大关,由于媒体的炒作,许多发财致富的小广告满天飞,又刺激农民种植太子参的积极性,特别是1992年秋农民大量购种扩种,1993年产量大增,再次跌入低谷为4~5元,农民再缩小种植面积,加上部分地区遭受水灾,产量大减,1995年产新后又升到14元,1996年7月产新后再升到16~20元。
冬花和太子参都是一年生药材,其市场变化快,大起大落的周期短,下面再举一个多年生药材,黄连,从种子育苗到收获大概需6~7年的时间,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起码也需6~8年以上,黄连的栽培技术难度较大,技术较复杂,需搭棚遮荫,生产的发展和恢复相对会较慢,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会更长。从解放后黄连生产的变化,看黄连市场的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比较重视药材生产,黄连生产也有所发展,当时全国黄连的年产量达20万千克,年需要量也约20万千克,供需基本平衡,到60年代因政策原因,以粮为纲,对黄连生产不加重视,生产管理不善,加上自然灾害,黄连产量剧下,年均产量只有14万千克,1965年最低已降到8万千克,而此时的年需要量已增到50万千克,出现严重的供求缺口,因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生产有所恢复,年产50万千克,供求缓和,1975年以前的市场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元以下,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市场放开,黄连的价格也逐渐攀升,到1985年曾达到50~58元,最高价曾出现过120元的高价。当时确有一批黄连专业户脱贫致富,成为当时的万元大户,当地产区也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要挣钱,种黄连”的口头禅,农民一哄而上争种黄连,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种植面积一路攀升,1982年的种植面积只有1066公顷,1984年已发展到2467公顷,1986年又创历史新高达3600公顷,1980—1990年平均每年种植2670公顷左右,年总产量达400万千克,产量剧增,导致市场价格猛跌,如1988年初还曾从1986年的40元升到60元,但当年下半年就猛跌到20元,1989年后一直保持在17元左右的低谷,并维持到90年代。如1994年著名黄连主产区四川(现重庆)石柱黄水镇的收购价跌到7元的惨状,市场的反差太大,变化太快,药贱伤农,药农心有余悸,缩小种植面积,有的甚至不敢再种,黄连是多年生品种,80年代末种的要到1995年以前才能收获,所以1995年以前的产量是相当大的,如1992年可产250万千克,1993年可产165万千克,加上库存153万千克共有320万千克,1995年以后虽产量锐减,但由于库存量大,又可维持几年,市场价格还是慢慢回升,1995—1996年回升到24~26元,1998年升到40~45元,1999年升到70~80元,从2000年8月开始猛涨,只有100天左右就从春天的80元上涨到240元(最高达280元),是年初价格的3倍,是十年前的十几倍。由于价格飞涨,有些药农致富心切,把还没有到收获期的3年生黄连也挖出来卖,由于质量较差和未足干就急于出售,价又降到200元以下,最低降到150元左右,2001年上半年基本上稳定在180~200元之间,下半年再降到110~120元之间。
(2)国际金融大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出口药材的出口量及价格变化 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的金融危机,引起整个地区经济萧条,大大影响我国中药材的出口量,最典型的可说是韩国对我国桔梗的进口,桔梗以根入药是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和支气管炎的治感冒要药,在韩国主要把它作为蔬菜食用,多作咸菜食用,韩国与我国建交后,大量进口我国鲜桔梗,1994年每千克鲜桔梗收购价3元,1995年升到6元,1996—1997年最高价达8元左右,致使干桔梗减少,而带动干货价格的上涨,从3元一路上涨到15元左右,667米2产值也从2000元左右升到万元左右,从而刺激农民大量种植。桔梗的适应性较广,我国南北许多地方都可以种植,发展很快,种子也由每千克30元左右涨到100元,到1997年底达160元还有人购种种植,但好景不长,到年底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减少从我国进口鲜桔梗,我国的出口量突然锐减,因货太多,国内市场暴满,价格再次大幅度下滑,鲜桔梗由每千克6~8元又跌到3~4元,干桔梗药材也从16元跌到10元左右,1999年再跌到5~6元,直到2001年下半年才又回升到6~7元。韩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可能会逐渐恢复对鲜桔梗的进口。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如水灾、旱灾使许多药材减产。某种疾病的流行,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一带甲肝流行,使板蓝根货奇缺;1998年年底流感流行都拉动了板蓝根价格的上涨。
(4)某些药材的药性作用比较相近,可相互替代也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 如人参和西洋参的药性相近,自80年代初西洋参在我国大面积引种成功后,由于西洋参的医疗保健适用范围比人参广,多数人都改服西洋参进补,人参的用量明显减少,90年代后人参的价格一蹶不振,价格一直翻不起身来。
(5)某些药材用途的扩大,新药的开发都会引起该药材需要量的增加 近年来由于对银杏叶和杜仲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开发,使原本被废弃的叶有了医用价值而身价倍增,又是出口创汇的药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丹参由于进一步开发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地应用,用量大增,也会拉动价格的上涨。
(6)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引起药材价格的改变 如国家紧缩银根,则可用于收购药材的资金减少,药材价格必定会下跌。
199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政策,对一些需要搭棚遮荫栽培的药材如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连等由于不能随便砍伐森林搭棚,因搭棚材料缺乏,只能研究改变遮荫方式,如采用尼龙网棚(造价较贵需投资)或采用林药间作或其它高秆农作物间套作,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需要实践探索经验,掌握技术,所以现阶段对这类药材的发展不会太快,有些需用木材拌栽作营养源的真菌类药材,如天麻、茯苓、猪苓等。其发展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对那些木本药材来说,其发展会得到保证,可做到有计划种植和有计划砍伐,药材的质量会更有保证,不会因乱砍乱伐而降低药材质量。以上这些药材栽培,由于受国家政策的保护,不能随便乱砍乱伐,其价格可能会上涨一段时间,以后会比较稳定。
还有,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禁止甘草乱采乱挖,暂时野生甘草会减少,暂时价格也可能会上涨一些,相反它可能会大大刺激人工种植甘草的发展,当人工栽培的甘草大量种植后,甘草的价格可能很快又会滑落。
(7)人为的炒作,在药材价格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许多药材的供求关系,并不像人们宣传的那样失去平衡,有些小品种药材,只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就很容易控制相当数量的货源,进行垄断经营,加上媒体的炒作,更会造成市场的混乱。如前些年的款冬花,1996年前长期徘徊在12~17元/千克,因媒体炒作,使价格一涨再涨,1996年下半年已涨到80~90元/千克,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千克,最高价曾创180元/千克的记录,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开始下降。又如太子参,前些年所谓“发财致富”的小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曾出现过210元/千克的天价,农民大量扩种后价格又出现大滑坡,曾出现1元/千克的地价而烂市,无人问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