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远征离婚后远嫁美国40岁生下女儿取名玛利亚如今怎样
远征是20世纪80年代东方歌舞团的一位备受瞩目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歌声让人难忘。她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小放牛》《赶牲灵》《蝴蝶泉边》《采茶舞曲》等歌曲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被誉为“小王昆”。
然而,远征的个人生活并不如她的事业一帆风顺。她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随后,自己的儿子远嫁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一去就是30多年,如今的她在美国过得好吗?
01
远征,195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医护家庭,父母都是医疗工作者,但远征从小与祖父生活在一起,每天天刚亮就开始拿起棍棒,在大河旁练习武术。
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远征学得了拳法、棍术等武术技巧。
七岁时,远征开始在天津包头道小学学习。尽管学习很重要,但她并未放下对武术和游泳的热爱。除了每天继续练习武术之外,她还对游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迷上了游泳,并特别喜欢和男同学进行游泳比赛。正是这样的勇气和坚持很快让她成为校游泳队的一员。
远征是个爱唱歌的学生。东方歌舞团的王昆到天津演出时,远征每天都去看。
每次回家后,她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收音机,调到音乐台,聆听着各种不同的音乐节目。
有一次,她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是一位著名歌手演唱的。远征被这首歌深深吸引,她觉得这是她听过最美妙的声音,仿佛是天籁之音一般。
从那一刻起,远征就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决定要学会唱歌,让自己也能像那位歌手一样动人。于是,她开始在家里自己练习唱歌,每天都用尽全力地模仿那首歌的演唱。
1977年,东方歌舞团在北京招生。远征独自一人从天津赶往北京参加面试。然而,当时的她在考试中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高音不稳,低音也有些欠缺。这样的情况下,要是遇到别的领导,可能会让她遭淘汰。
但是,幸运的是,王昆发现了她的潜力和与自己相似的嗓音。他坚信远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场宣布录取她,给了她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就在入职东方歌舞团的入职第四天,就迎来了重要的舞台演出。这次演出是为中外领导举行的,对于一名新晋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他演员已经定好了阵容,王昆面临着一个难题,但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名字划掉,选择让远征顶上。
02
为了帮助远征快速成长,王昆经常给她开小灶。
他们在星期天一起,远征亲自去王昆家里接受专业的声乐和表演课程。
王昆像一个慈爱的导师和妈妈一样,悉心指导远征,教她台步、化妆,甚至连一个字的吐音都要反复锤炼。
在王昆的鼓励和支持下,远征的演唱技巧日渐精湛,唱功也逐渐成熟。
然而,正当远征的音乐事业蒸蒸日上时,流行歌曲的冲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人劝她改行唱流行歌曲,认为这样更受欢迎。
远征一度陷入困惑和消极情绪,她向王昆提出改变唱法的想法。但王昆像一位严厉的母亲一样,坚决不同意,认为远征的嗓音最适合唱民歌,她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远征终于明白,只有坚持唱民歌,才能发挥出自己嗓音的优势,展现独特的风采。
在演唱民歌的道路上,远征不断努力,她登台演唱的歌曲《蝴蝶泉边》《赶牲灵》《小放牛》《采茶舞曲》《紫竹调》《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都深受歌迷喜爱。她的音质纯正、音色明亮,吐字清晰而富有口语化,被媒体和歌迷誉为“小王昆”。
除了音乐事业,远征也用自己的善良和坚强感动着身边的人。
她早在1982年就与范向彬结婚了。远征和范向彬是同学,他们一起走进了音乐的世界。尽管两人性格迥异,远征热情开朗,范向彬内敛踏实,但他们的音乐梦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然而,由于各自的工作原因,他们的生活并不像童话故事中那般幸福美满。范向彬被分配到外地歌舞团,而远征则成为了东方歌舞团的骨干演员。
尽管两人都在音乐事业上努力拼搏,但忙碌的演出和排练让他们的见面次数变得稀少。每个月只有一次的难得相聚,远征总是用心地为范向彬省下每一分钱。她觉得自己的收入比范向彬高一些,所以她总是主动去打公用电话,以节省他的电话费。
“你这姑娘真是心好,一般都是男友打过来,你倒好,总替男友节省电话费。”电话亭摊主中年大妈常常这样赞叹着远征的善良。远征总是微笑着回应:“我愿意为我爱的人做这些。”
03
远征和范向彬结婚后,是一对默契又充满爱的夫妻。他们选择将家安在北京。
尽管远征的事业越来越红火,她随团出演,频繁在外地演出,但范向彬总是默默支持,把家庭照顾得妥妥当当。
儿子的诞生给远征和范向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幸福。远征在巡回演出的时候,第一时间就给丈夫和儿子打电话,关心他们的日常,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挑战。
范向彬是个坚强而善良的人,他从不向远征诉说家里的困难,总是报喜不报忧。儿子感冒了,他亲自照顾,家里遇到问题,他静静解决。他默默地陪伴着儿子成长,陪伴着远征的音乐事业。
1986年4月,远征在参加一次全国民歌比赛中,意外夺得金奖。范向彬带着儿子坐在观众席上,为她加油助威。
1988年开始,远征开始在全国多个地区巡回演出,渐渐地随着远征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不少人开始议论远征的婚姻,都说范向彬配不上远征。本以为外界的质疑不会对这对恩爱的夫妻造成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压力和外界的议论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裂痕。范向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足够优秀,是否能配得上远征这样的天才。而远征也在纠结,想要更大的舞台,却担心家庭的责任。
最终,他们在1990年选择了离婚。而远征在此时也收到了美国一家演出公司的邀请,心情处于低落的远征还是决定带着儿子去了美国发展。
可是在美国的生活对于远征来说却充满了挑战和艰辛。语言的不通和文化的不同,让她和很多出国的歌唱家一样,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奔波。但她也只能在华人社区参加演出,但面对美国文化的陌生和语言的障碍,参加大型文艺晚会成为一种奢望。
远征知道在美国光靠演出可能养不活自己和儿子,但她不轻易放弃。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努力学习英语,尽管心中感到失落和纠结,甚至想过继续回国发展。
但无奈,她已经从歌舞团辞职了,当时的她咬牙坚持着。她也希望儿子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因此选择继续留在美国。
然而,命运却对她又一次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儿子突发了一种怪病,夜里经常哭闹,让远征十分焦虑和担心。
04
儿子的怪病让她备受困扰,夜里的哭闹和恐惧让她焦虑不已。多位医生的治疗都无法奏效,让她感到无力和绝望。
远征的儿子的怪病让她备受困扰,夜里的哭闹和恐惧让她焦虑不已。多位医生的治疗都无法奏效,让她感到无力和绝望。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远征不经意间走进了一所基督教堂,在教堂里对儿子进行了祷告,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姐妹还特意前来帮助远征,并劝远征进行禁食祷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在那一夜平静地入睡,哭闹和恐惧消失不见。此后的每次演出结束,远征都会到教堂来祈祷儿子的平安,甚至还录制了许多福音赞美诗歌,出版了圣诗集《生命之光》。
其实儿子哭闹不止的原因只是简单的缺少维生素D,慢慢地在美国的远征生活条件变好了,儿子有了营养,哭闹也就停止了,可远征却认为是上帝的爱意,这不禁让人觉得无知。
30岁出头的远征在美国单身生活久了,还是希望得到家庭的眷顾。她接受了一名华裔男子的追求,并很快在美国结了婚。
她的丈夫对她和儿子都非常好,让她感受到了真正的家的温暖。虽然他们之间有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但丈夫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远征的一切需求。
丈夫的细心体贴让远征倍感感动。每天早晚,丈夫都会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陪伴着他一同成长。虽然丈夫习惯了西餐,但为了让远征和儿子感到舒适,他愿意在家里享用中餐。他的包容和体贴让远征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照顾。
在婚后的几年里,远征怀念着成为母亲的渴望。然而,她的高龄妊娠让丈夫有些担忧,担心对她的健康有风险。虽然丈夫不建议她怀孕,但远征内心深处深信一个孩子将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远征坚持自己的信念,她觉得这个决定不仅会使她和丈夫的感情更加牢固,还能让家庭更加完整。她怀抱着满满的希望和期待,怀孕到快满40岁时,她成功地诞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因信仰的关系,远征给女儿取名叫“玛利亚”。
05
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远征除了在音乐方面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她也热衷于回国探亲,让儿子与前夫团聚,让儿子感受到父爱。每年暑假,她会将儿子送回国与前夫团聚,让他享受双重父爱和母爱的滋润。儿子的阳光健康和优秀学业让远征感到无比欣慰。
远征对于单亲孩子的处境深有感触,她见过一些因缺乏父爱或母爱而走向偏差的例子,这让她更加珍惜和重视自己家庭的温暖和和睦。她的亲身经历也让她更加关心和关怀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
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远征仍然保持着对中国的深深眷恋。她用中文交流,在家里坚持吃中餐,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她始终怀抱着一颗中国心,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着中国的文艺事业。
如今,儿子和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都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事业。远征的女儿也毕业了,丈夫对她依然如初,夫妻俩相互支持,彼此关爱,家庭和睦。
2023年的一张合影展示了远征时尚俏皮的一面,她穿着黑色大衣,戴着小红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仍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远征的一生是坎坷而又充满阳光的旅程,她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但始终坚定地追寻着音乐的梦想,坚持着对家庭的热爱和关怀,她用自己的音乐和真诚感动着身边的人,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小王昆”。从她的外表不难看出,远征在美国生活的很是有滋有味,很幸福。
《音乐之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
?故事发生在30年代黄金时期,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座坐落于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边的美丽小城。景色秀丽,山水相连,郁郁葱葱,让现代城市人感觉到了祥和宁静。本片的主角玛利亚,是个活泼好动的姑娘,总是充满着古灵精华的主意。虽然她很善良,但这样的性格却并不适合去做一名修女。我们那睿智而仁慈的院长只得打发玛利亚,去当地的一位退役舰长家做家教。当听说这家有7个孩子时,她感觉有些惶恐,毕竟任何一个未婚女性,想象面对7个孩子,都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 ? 虽然玛利亚不知道前路如何,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开始向往全新的生活。毕竟相较于,清苦古板的修道院生活,外面的世界还是充满着美好的。特拉普上校是前奥匈帝国,皇家海军的功勋军官,也是萨尔斯堡本地人。不过奥匈帝国分裂后的奥地利,是一个完全处于内陆的国家,所以只能退役在家。他们家贵族般的装潢,使得玛利亚这个从乡间长大的见习修女,感到了震惊。英武的上校由于早年丧偶,且久在军旅,所以把孩子们完全军事化的管理起来。这种讲究秩序,强调纪律的管理方式,让玛利亚感觉到非常的不适应,这种理念的碰撞,也引出了电影的一大主题,孩子的教育问题。 ? ?幸运的玛利亚,成为了特拉普上校家第12名家庭教师。而7个看似驯服的孩子,也让她感觉到了一点头疼。大女儿莉莎16岁,正处在少女敏感的青春叛逆期。二儿子费瑞克14岁,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男孩。三女儿碧姬塔13岁,含羞内向不善言辞。四儿子寇特11岁,调皮捣蛋,不服管教。五女儿露伊莎10岁,兴趣爱好是阅读而且性格直接。六女儿玛塔7岁,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七女儿葛特儿5岁,希望有个妈妈能够照顾她。显然每个都不像省油的灯,更加不要说7个,玛利亚未来的日子不好过咯。这里之所以安排了7个孩子,应该是为了符合doe、ray、me、far、sow、lar、tea,这几个音符。所以在之后除了,对大女儿的人物性格有所塑造外,其余只是为了混个人数。不过小演员们所表现出过硬的舞台功底,和音乐素养,依旧让我们叹为观止。很快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东西们,就开始了他们的捉弄。晚宴时,这群熊孩子把一个松球,放在了玛利亚的凳子上,这也导致了玛利亚被上校嘲讽。但玛利亚并没有举报他们的行为,这让孩子们的想法有所转变。玛利亚趁热打铁,祭出了尘封多年,足以让鬼神丧胆的嘴遁神功。一时间天地失色,孩子们为此感到了羞愧,并哭泣起来,原来他们只是想要得到父亲更多的关爱。
音乐之声电影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
奥地利。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音乐之声》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LjmZ_yXy_WTItDCCCTx7Q
?pwd=lxiy 提取码:lxiy ? ?
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的生活与个性
当时的人们形容玛丽亚是一个漂亮且轻浮的女孩,身材圆润,拥有淡棕色的头发与宽大的蓝眼睛(在尼古拉二世家庭中被称为“玛丽的眼睛”)。她的法国导师皮埃尔·吉威德说玛丽亚身材高大,发育良好,拥有红润的脸颊,而塔蒂亚娜·沃青娜认为玛丽亚的眼睛传达出“温柔与文静”的性情。婴幼儿时期的玛丽亚被比喻为一位波提切利的天使。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大公(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则因为她本性善良而昵称她为“和蔼可亲的的宝贝”。
童年时期的小玛丽亚曾经在沐浴时逃走,然后在宫殿走廊到处乱跑,因为当时照顾她的爱尔兰护士玛格丽塔·伊格(Margaretta Eagar)喜爱政治,正与一位朋友在讨论屈里弗斯事件因此分心。她的姑姑奥丽加·亚历山德罗夫娜女大公回忆说:“幸运的是,我当时正好在那里,于是我把她抱回去给伊格小姐,当时她仍在谈论屈里弗斯事件”。
玛格丽塔·伊格在她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她的姐姐反对让玛利亚参与他们的游戏,曾经提到要把玛丽亚当作他们的“继妹”,因为她是如此优秀,从来没有犯什么错。但是脾气温和的玛丽亚也曾恶作剧过,她小时候曾经从母亲的茶几偷了一些饼干。为了惩罚她的搞怪行为,保姆和亚历山德拉建议将她送上床,但是遭到尼古拉二世反对,他说:“我一直害怕她长出翅膀,我很高兴她只是一个人类的小孩。“伊格说,玛丽亚非常爱她的父亲,她经常试图从幼儿室里逃走“去找爸爸”。当沙皇因伤寒身体不适时,玛丽亚每天晚上会亲吻沙皇的小型肖像 。
玛丽亚与妹妹阿纳斯塔西娅在家中被看作是“年幼组”。他们两个住在同一个房间,经常穿着相同的服装,而且大部分的时间也相处在一起。而姊姊奥尔嘉与塔季扬娜也住在同一个房间,她们则被家人称为“年长组”。这四个姐妹有时会在信上署名“OTMA”,这是以她们教名的第一个字母所组成的一个昵称。
除了阿纳斯塔西娅以外,玛丽亚还有三位手足,包括奥丽加、塔季扬娜与阿列克谢皇储。玛丽亚的头衔是“女大公”(俄语:Великая Княжна),意为皇女殿下(俄语: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ысочества),表示她的地位比欧洲其他的公主还要高,因为她们的头衔只是公主殿下(俄语:Королевские Высочества)。女大公(Великая Княжна)也是目前最广泛的说法。但是因为沙皇夫妇希望使用俭朴的方式来养育玛丽亚与她的兄弟姐妹,所以即使是仆人都会用她的名字加上父名来称呼玛丽亚女大公为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她也会被称“玛丽”(Marie)或者俄罗斯语的绰号“玛莎”或“玛莎卡”。
玛丽亚和阿纳斯塔西娅会在特殊场合穿着同样的服装,他们也拥有许多相同的衣服。她妹妹阿纳斯塔西娅散发出的热情与干劲往往影响到她。每当阿纳斯塔西娅绊倒走过的人们或戏弄他人时,玛丽亚总是向他们道歉,虽然她永远无法阻止她的妹妹。玛丽亚个性纯朴,心地善良,所以她有时候比她的姐妹们更受到人们欢迎,也因此获得“肥胖的小狗”这个昵称。在1910年,她14岁的姊姊奥尔加说服10岁的玛丽亚写了一封信给母亲,要求母亲给奥尔加一间她自己的房间,让她可以摆放衣服。玛丽亚后来则试图说服她的母亲这封信是她自己想写的。她母亲的朋友莉莉·杰恩(Лили Ден)说:“虽然玛丽亚并不像她的三个姐妹那样活泼,但是她知道她有自己的想法。”玛丽亚有绘画及素描的天赋,而且总是使用左手,但是她也对功课不感兴趣。她的身体出人意料的强壮,有时顽皮的玛丽亚可以将法国导师的身体抬离地面。虽然她的脾气相当温和,但有时候却相当固执,偶尔也会偷懒。她的母亲在一封信中抱怨说玛丽亚对于激怒她的人会发怒并“咆哮”。玛丽亚的喜怒无常正好与她月经周期互相吻合,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与她的女儿则称经期来临为“贝克尔夫人”的拜访。
年轻的玛丽亚喜欢跟她在宫殿里及家庭度假时所遇到的年轻士兵互相调情。她特别喜欢孩子,如果她不是一位女大公的话,玛丽亚会愿意嫁给一位俄罗斯士兵,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根据玛格丽塔·伊格的叙述,玛丽亚从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士兵:
“有一天,小玛丽大公看着窗外一群行军的士兵叫道:“噢,我爱这些可爱的士兵,我想要亲吻他们每一个人!”我说:“玛丽,好的小女孩是不会亲吻士兵的。”几天之后我们举行一个小孩聚会,康斯坦丁大公的孩子们也是宾客。康斯坦丁大公其中一小孩已经12岁了,是一位军校生,而且穿着他的制服前来。他想亲吻他的小表妹玛丽亚,但是她把手放在嘴上,并从他的拥抱中挣脱。“走开,士兵”她以非常庄严的态度说:“我不会亲吻士兵的。”这名男童非常高兴被当成一个真正的军人,并没有因此发笑。
”英国海军元帅路易斯·蒙巴顿,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年轻时曾对玛丽亚抱持好感,直到他在1979年遭到暗杀为止,他的床边都摆放著一张玛丽亚照片来纪念她。
根据亚历山德拉皇后的信件显示,玛丽亚这个在家中排行在中间的孩子,有时与姊姊分开时会感到不安,她会担心父母更喜欢其他孩子。亚历山德拉皇后安慰她,她就像玛丽亚的兄弟姐妹一样爱她。玛丽亚11岁的时候显然对一位认识的年轻男子产生痛苦的深恋感(limerence),亚历山德拉在1910年12月6日曾对玛丽亚说:“请不要对他讲太多你的想法,就像我们的朋友说一样”。亚历山德拉劝她的三女儿隐藏自己的感情,因为其他人可能批评她的感情。“当一个人知道心理感觉不恰当的时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知道他喜欢将你当作小妹妹,想要帮你不要太紧张,因为他知道你这位小女大公,绝不可能如此关心他。”
玛丽亚就像家庭其他成员一样,溺爱着皇室期待已久的继承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也被称为“宝贝”),他频繁的受到血友病的摧残而且几次濒临死亡。亚历山德拉皇后信赖神秘主义者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因为她认为他多次用祈祷拯救了虚弱的阿列克谢,拉斯普京是一位俄罗斯的农夫与精神导师,后来被称为“圣人”。亚历山德拉皇后教导玛丽亚与她的手足将拉斯普京视为“我们的朋友”,并信任他。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7年秋季曾经护送玛丽亚的姑妈奥丽加·亚历山德罗夫娜到托儿所来迎接拉斯普京,而玛丽亚、她的几个姊姊与弟弟当时都穿着白色的长睡袍。后来奥丽加回忆:“所有的小孩似乎都喜欢他”、“他们与拉斯普京在一起时是非常自在的”。
拉斯普京与尼古拉二世孩子之间的友谊可以从他发送给他们的信息中得到证明。“我亲爱的玛丽亚!”拉斯普京在1908年发了一封电报给9岁的玛丽亚,“告诉我你对大海与大自然有什么想法!我想念你朴实的灵魂。我们很快就会见面!给你一个大大的亲吻。”在第二个电报中,拉斯普京告诉这个孩子,“我亲爱的玛丽亚!我的小朋友!愿上帝帮助您得到智慧和喜悦。这个世界就像这一天一样,你看现在已经是傍晚了,因此这个世界受到上帝的照护。”在1909年2月拉斯普京寄给他们的一封电报中建议他们:“去爱上帝全部的天性,所有创造出的东西,特别是这个世界;而他的母亲总是忙着刺绣与照顾花朵。”
然而有一位家庭教师苏菲亚(София Ивановна)在1910年对于拉斯普京被允许进入幼儿室感到害怕,因为当时四位女大公穿着长睡袍,所以她不让他进去。尼古拉二世后来要求拉斯普京以后避免进入幼儿室。女大公们明白这种紧张的状况,而且害怕母亲将会对苏菲亚的行为感到生气。“我感到如此害怕,苏菲亚会说我们的朋友没有那么好”,阿纳斯塔西娅的12岁的姊姊塔季扬娜在1910年3月8日写信给母亲说道:“希望现在我们的褓母可以对我们的朋友好一点 后来亚历山德拉皇后开除了苏菲亚。”。
苏菲亚将这件事告诉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他们则对于这件事感到震惊,虽然拉斯普京拜访这些小孩本来就完全是合法的。苏菲亚告诉尼古拉二世的妹妹齐娜·亚历山德拉女大公(Ксени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Романова):拉斯普京总会在他们就寝前前去与奥丽加及塔季扬娜聊天,并且拥抱她们。齐娜·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在1910年3月15日写下她无法理解“…亚历山德拉皇后与这些小孩对这个邪恶拉斯普京(他们认为他几乎是位圣人,但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异端(俄语:Хлысты)!)的态度…”苏菲亚说她们被告诫不要与她谈论到拉斯普京,而且隐瞒他拜访幼儿室的事。这些事相当无法让人相信与理解。
另外一位家庭教师玛莉亚·伊凡诺夫娜·维希尼亚可娃在1910年春天宣称拉斯普亭曾经强暴她。玛莉亚说皇后拒绝相信她的说词,而且坚持“拉斯普亭从头到脚都是无暇的” 。奥丽加·亚历山德罗夫娜女大公得知他们已经对玛莉亚的指控展开调查,但是以“他们在床上抓到玛莉亚与一名哥萨克的皇帝警卫在一起”来处理。玛莉亚在控告拉斯普亭后,被禁止与拉斯普亭会面,她最后在1913年被开除 。
然而有谣言说拉斯普亭不只是跟亚历山德拉皇后发生关系,也包括尼古拉二世的四个女儿 ,这些谣言最后变成了耳语流传在社会上。后来因为亚历山德拉皇后与四位女大公写给拉斯普亭的信被拉斯普亭公布出来,虽然内容相当纯洁,不过让这些流言蜚语更加热烈的传遍了整个社会。这个谣言紧接着被人们以色情卡通的方式广为流传,描述拉斯普京与亚历山德拉皇后、四位女大公与宫女安娜·维路包娃(Вы?рубова А?н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都发生了关系。因为亚历山德拉皇后对于这些传闻非常不悦,所以尼古拉二世命令拉斯普京离开圣彼得堡一段时间,于是拉斯普京前往以色列进行朝圣之旅。尽管出现这些谣言,尼古拉二世一家直到拉斯普京在1916年12月17日去世之前还是与他持续往来。皇后在1916年12月6日写给尼古拉二世道:“我们的朋友对我们的女儿们是如此的满意,他说她们已经通过了对她们年纪来说相对沉重的课题,她们的灵魂也成长了很多。”
在A·A·莫尔德维诺夫(A.A.Мордвинов)的回忆录中,四位女大公在得知拉斯普京死讯的当天晚上感到非常的心烦意乱及冷淡,而且在卧室的沙发上“缩成一团”。莫尔德维诺夫忆起当时这四位女大公的心情是相当阴沉的而且似乎感觉到政治剧变即将来临。亚历山德拉皇后与四位女大公将拉斯普京与倒反的雕像一同埋葬,玛丽亚在1916年12月21日出席拉斯普京的葬礼,尼古拉二世一家还计划在他的墓地上建造一间教堂。
玛丽亚跟她的母亲一样,可能拥有血友病的基因,如果她真的实现生儿育女的梦想,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亚历山德拉皇后的一个兄弟、两个侄子、一个叔叔和一个堂兄弟的两个孩子都是血友病患者,就跟玛丽亚的弟弟阿列克谢一样。她的姑姑奥尔加·亚历山德罗夫娜女大公后来接受专访时指出,玛丽亚在1914年12月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时,曾经大量出血。当时执刀的医生感到相当的沮丧,甚至亚历山德拉皇后必须命令他,医生才能继续进行手术。奥丽加女大公认为4个侄女流的血都比正常人还多,所以相信她们都遗传到了母亲的血友病基因。带有血友病的基因(本身不是血友病)会出现血友病的征状,包括凝血因子比一般人还少,将会导致分娩或外科手术时出现严重的出血。科学家在2009年针对皇室遗骸进行的DNA检测证明,阿列克谢患有B型血友病,这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疾病。同样的测试也证明他的母亲与一个女儿也带有这个疾病的基因。俄罗斯科学家确认带有血友病基因的是阿纳斯塔西娅,但是美国科学家则认为是玛丽亚。
圣母玛利亚是什么人
圣母玛利亚是基督宗教的信仰人物。
圣母玛利亚是耶稣的生母,是基督宗教的信仰人物。基督宗教《圣经》新约和伊斯兰教《古兰经》里耶稣的生母,她的名字在亚兰文就是苦涩的意思,而汉语的《古兰经》中翻译为麦尔彦。
大多数基督徒和穆斯林认为,新约称玛利亚还是处女时受圣神感召而怀孕。圣经总共有三位玛利亚,除了圣母玛利亚,还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贝瑟尼的玛利亚,也有人认为后两者是同一个人。
扩展资料:
在圣宠的境界里,玛利亚为母亲的这种职分,一直延续不断,从天神来报时她以信德表示同意,她毫不犹疑地在十字架下坚持此一同意,直到所有被选者获得荣冠的时候。
事实上,她升天以后,犹未放弃她这项救世的职分。而以她频频的转求,继续为我们获取永生的恩惠。
以她的母爱照顾她圣子尚在人生旅途上为困难包围的弟兄们,直到他们被叫进幸福的天乡。因此荣福童贞在教会内被称为保护人、辅佐者、援助者、中保,不过这一点的意思,对基督唯一中保的尊严与能力,并无任何增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母玛利亚
谁有玛利亚凯莉的档案,本人急需,谢谢大家支持
个人档案
英文姓名:Mariah Carey
生日:1970年3月27日
国藉:美国
家庭:母亲是爱尔兰裔歌剧名伶,父亲是委内瑞拉黑人航天工程师。
身高:176cm
体重:57kg
最新新闻
玛利亚·凯丽的成名经历颇像一个童话故事:年轻的凯丽为了成就一番事业移居到了大城市,用她力所能及的工作来维持生计,并不断地寻找着机遇。在一个夜晚,她在晚会上偶遇了一位英俊的男士,并给了他一盘自己的样带,故事中的这位王子就是SONY唱片公司的总裁汤米·莫托拉。在听过那盘磁带之后,他便认定这位神秘的女歌手将会成为超级明星,当他再次找到她时,更被那灰姑娘般的纯洁所打动,于是他们相爱了。
玛利亚·凯丽1970年出生于美国的长岛。凯丽的母亲帕特里夏是歌剧院的歌剧演员兼声乐指导,她很早便发现女儿的天赋,凯丽不但音域极宽,而且对音乐过耳不忘,只要听过一遍就可以重复出来,母亲便在家中对她进行音乐教育,凯丽也开始在民谣音乐节等公开场合演出。当她是个初中生时,已开始写自己的歌,进入高中后,她经常去曼哈顿跟专业人士学习音乐,1987年毕业时,她移居到了曼哈顿。在那里,她做过侍者、看门人、酒吧歌手等工作,在经历了那个神话般的夜晚之后,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凯丽就成了大明星。
1990年,凯丽推出的首张同名专辑因其中不可思议的熟练演唱技巧的运用而引起轰动,并认为是惠特尼·休斯顿的劲敌。评论界虽不断赞誉凯丽惊人的音域,但同时也指出凯丽的音乐题材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此时,凯丽已开始和别人一起合作创作歌曲,但在首张专辑中,则全由职业热门歌曲写手包办创作,因此显得过分甜腻了些,但在超过600万张的销量面前,评论家们闭上了嘴。这张专辑中有两首歌打上了排行榜首位,并且获得了一些格莱美奖项,这使得凯丽一夜成名。
1991年的专辑《情感》和1992年的EP专辑《MTV电视台不插电现场》(MTV Unplugeed)都有百万销量,但当时最让凯丽难忘的则是与莫托拉的婚礼,这对音乐界的王子与公主于1993年6月的婚礼上花费了150万美元,参加婚礼的有50名手捧鲜花的女孩,一个男孩唱诗班,8部分组成的管弦乐队与300名贵宾,难怪凯丽说:“这真难以置信,太像灰姑娘的童话了。”
凯丽婚后共出版了3张专辑,分别是1993年的《音乐盒》,1994年的《圣诞快乐》和1995年的《白日梦》,都取得了极佳的排行榜成绩和商业效果,尤其是白日梦不但获得六项格莱美奖提名,而且售出800万张,使她成为90年代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性歌手。但凯丽从未忘记自己的过去,1995年,在莫托拉的支持下凯丽向纽约内城区的穷孩子们捐赠100万美元,用以资助他们的暑假露营,这次露营被命名为“玛利亚露营”。
1997年,凯丽出版了专辑《蝴蝶》(Butterfly),这张专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她在丈夫及公司总裁的种种限制下的独立宣言,尽管听上去仍然是凯丽的声音,专辑中暗示了他婚后的苦恼。虽然专辑中没有强劲的单曲,但却是凯丽最好的专辑之一,从而证明她仍旧是90年代最好的歌手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