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地熟地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生地熟地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生地和熟地的功效有什么不同?
生地甘寒,涼血除蒸,細地生津,大地滋陰。熱地甘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發。(摘自龍鼻《藥性新歌》。)生地:入心腎,瀉丙火。平血逆,淸燥金。消瘀血治吐衄。熟地:滋腎水,填骨髓。利血脉,補真陰。補脾陰,止久瀉。
地黄为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河南怀庆所产者最好。以质大者为佳。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祛瘀生新,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热入营分之身热口渴等真阴被劫之证;或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慢性疾病证属阴虚内热者;肺胃蕴热之口渴引饮,消渴心烦,胃阴受伤之口渴少津;血热妄行之吐衄便恤、崩漏下血;血热毒盛之发斑紫黑;或血热所致之荨麻疹、癣疹等证。一般用量10~30克。
熟地黄为生地经酒炖(或酒蒸)后的炮制品。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有滋阴补肾,养血调经的作用。主要用于肝肾阴虚、骨髓空虚、心肾不济之腰膝酸软,目涩头昏,遗精盗汗,耳鸣等下元虚损诸证;血虚气弱之面白无华,心悸怔忡,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血少经闭等证。一般用量10~30克。应该注意:脾虚气滞,腹满便溏,痰多湿重者不宜用,必须使用时应与砂仁拌捣,以防滋腻碍胃。
生、熟地来源相同,只是制法不同,也就导致功能各异。
两者同来源于玄叁科多年草本植物地黄的黄色地下块根。生地是由地黄块根缓缓烘焙至八成干而成;而熟地是由生地用酒炖至酒吸尽或蒸发,蒸至黑润;然后取出,经太阳晒;前者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后者,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中华本草》中指出,生地为清热凉血药,而熟地为补益药。
生地:甘寒,而熟地经制晒后转微温,皆可如心、肝、肾经。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从两者的功效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两者都有补益的作用。
生地在清热凉血的同时,还可养阴生津。养的就是阴血,生的就是津液,而阴血津液就是气血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是治病上,还是日常保健上,生地都被人们广泛应用、食用。在1000多年前,在中原地黄生产区域的人们,就将地黄“腌制成腌菜、泡茶、泡酒”而食用。至今也常切丝凉拌或煮粥喝。在临床治疗上,生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热性病引起的症状的治疗与改善。如各种热症引发的气血妄行、出血,导致的热瘀血滞、津亏血瘀、血热、消渴,引发的口干、口苦、腰膝酸软、齿摇发枯、牙痛、心烦、失眠、便干尿黄、眼红、眼干涩等等问题。总的来说,生地的清热凉血功效可治一切热症及改善其引发的诸多症状;而其养阴生津的功效却可补益各种热症导致阴血损耗的亏虚;亦可纠正各种虚症引发的燥热,补益、缓解各种虚症阴血津液的亏虚。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其更偏于补精血上,尤擅补肾的真阴原阴,填补肾的真精。其补血功效强于当归。因为气、血、精是可以互相转化、生化的。日常里,往往最先损耗的是气,然后才是血,最后才是真精真元。气血易补,精却难填。因为,补进去的,必先先化生气血,化生的气血足够供应人体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耗,有剩的气血才能转为精,存于肾中,以供人体应急之用。如有些人意外大出血,平时素质强的人一般能抵抗过来而且较快、早康复。是因为储存的肾精充足,当需应激,机体气血不足时,肾精主动动用库存,化生气血,助人体度过险关。
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为生地,将生地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后,即为熟地。
因此,生地、熟地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则长于补血。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两味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生地药性甘,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瘟病热入营血症;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诸出血症;还可治疗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的阴虚证;对于阴虚肠燥便秘可达到增水行舟的作用。
生地制成熟地后,其药性有寒变微温,其功用也发生了变化,成为补血要药。
熟地黄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善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虚阴亏精少之症。
主要功能为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漏及肾阴不足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状,还可治精血亏虚的腰酸、脚软、头眼昏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
在配伍应用上,熟地配伍白芍能养肝,配伍柏子仁能养心,配伍龙眼能养脾,配伍麻黄则通血脉。
但由于熟地性质滋腻,易碍消化,在使用时常与健胃药和砂仁、陈皮等同用。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生地熟地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地熟地的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