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卖通订单大增50%阿里出海业务井喷
速卖通业绩爆发
阿里出海,迎来了一场大胜。
今年3月,阿里旗下速卖通全平台订单增长超过50%,在韩国等地增速甚至达到三位数。这家跨境电商平台,经历寒冬蛰伏,正在迎来高速增长。
回顾蒋凡接手阿里海外业务这一年,种种变革调整,为速卖通近日的成效打下了根基。
一直以来,物流速度都是速卖通的业务痛点之一。
速卖通以铺货模式为主,主要服务国内卖家,侧重于全球新兴市场的开拓。而高成本、高门槛的海外建仓模式在速卖通国内卖家中并不普遍,更多卖家选择了国内发货的方式。这也意味着,速卖通的业务对于国际物流履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有着主掌天猫经验的蒋凡,下定了决心要把物流和收货速度的老问题解决。韩国市场是打样的第一站。
要知道,不比电商高度发达的国内,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电商物流水平依然处在中低层次。而蒋凡主导下,速卖通重点发力韩国市场,将资源投入在物流体系建设上。
2023年3月9日,速卖通在首尔江南区的韩国会展中心召开记者会,宣布今年将在韩国市场中的营销、物流流通等领域投资1000亿韩元。
有了阿里系经验和资源的加持,韩国地区的速卖通用户已经可以在三到五天内收到订购的货物。这个速度放在国内略显不足,放在韩国,却能够与本地电商平台的履约速度基本持平。
这样超群的物流能力,帮助速卖通在一众同行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赢得市场。据悉韩国的海淘软件下载量排行榜中,速卖通已独占鳌头。也就是这样的重大改变,直接造就了速卖通在韩国市场高达三位数的订单增速。
而真正带领整个速卖通业务飙升的改变,可能要归功于“全托管”服务的落地。
一招改变行业格局
“全托管”运营模式主要面向不具备电商运营经验的制造业企业,旨在帮助这些企业实现“简单出海”。
对于手握货品的商家来说,只需要把负责货物生产、报价和备货入库,将手头货品“供货入仓”,后续一系列环节,物流、店铺运营、售前售后服务,都可以交由速卖通主理。
类似的业务拓展,极大地改变了行业玩法,无论在吸引卖家入驻和提升运营效能上,都取得了非一般的进展。
相比国内电商玩法早已成熟,跨境电商面临着物流、海外合规、当地文化环境等因素,构筑了一道门槛,拦住了许多卖家的出海梦想。
“一键托管”的速卖通,让更多工厂型卖家能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发和提供商品,而不用在不熟悉的部分付出太多试错成本。
即便是SHEIN和Temu上的成熟商家,也被“全托管”模式所打动。同样的运营成本,实现多平台多渠道的效果,“多一家店铺,多一个流量渠道”,这样的优势足够打动大多数具备供应链优势的老卖家。
再加上阿里目前零佣金抽成、快回款和售后免责等政策叠加,速卖通从去年3季度开始势如破竹。
今年2月,速卖通继续推进用户体验和供给端质量的提升,推出了面向海外消费者、覆盖55个国家的精选平台。
蒋凡扭转局面
回看2022年的阿里财报,国际零售部分生动反映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普遍状况。海外疫情造就的需求飙升红利结束,地缘政治对经济、货币的影响依旧,以至于2022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阿里旗下速卖通、Lazada、Trendyol和Daraz四大业务都遭遇了增长受挫的尴尬局面。
订单量不增反减,让人开始对出海战略心生疑虑。但到了第四季度,熬过至暗时刻的阿里海外零售业务重回增长,总收入大涨了26%。而以菜鸟为代表的阿里的全球化布局,也为速卖通等业务的跨境交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蒋凡的能力在阿里内部有目共睹,又在职务上主管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因而能够在整个阿里集团内协调资源,给速卖通业务提供更强的人、财、物支持。
但对于这位曾经的“阿里太子”来说,目前的成功可能还远没有达到张勇的期待。
2022年,阿里分三次向旗下东南亚电商巨头Lazada注资共16亿美元,换算称人民币就是过百亿的重大投资。
显然,在蒋凡带领下,阿里对于海外业务的野心依旧,发展现状也符合预期。
除了速卖通的成功外,Lazada在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份额终于结束了多年来的下降,重新爬升,而阿里在土耳其的电商尝试Trendyol的单季度增速也达到50%,态势良好。
有媒体报道称,蒋凡已经将本地化运营的重任放在了Lazada上,由Lazada统一主导全球各市场的本地化电商运营,包括欧洲在内的速卖通都已经打包整合给了lazada运营。
加上过去一年内蒋凡亲自挂职、大刀阔斧改革各区域人事的情况,阿里海外业务或将继续整合,直到一个更清晰的格局生成。
结合近期马云回国、张勇宣布阿里组织变革的情况来看,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一定会迎来更大的调整:
“条件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希望阿里巴巴未来能够长出若干个上市公司,过几年继续生儿育女,长出更多上市公司。”
SHEIN、Temu和TikTok环伺下,阿里海外业务有望获得更多自由度,将成为阿里未来可以依赖的增长来源。
作者|吴昕
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
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
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阿里巴巴公布截止2021年12月31日的2022财年三季度业绩。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约12.8亿,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
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1 2月24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达到12.8亿,单季增长4300万。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的海外业务本季度保持健康增长。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的海外市场年度活跃消费者总数达到3.01亿。国际零售业务方面,在东南亚市场,Lazada的订单量同比增长52%;在土耳其和中东市场,Trendyol订单同比增长49%。
在印尼Lazada快递员正在准备派送订单
国际批发业务方面,外贸企业这一季度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的交易额同比增长50%。同时,阿里巴巴国际站正在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多国际物流、交易信用保障等增值服务,由此带来的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3%,带动国际站整体收入增速达到29%。
分析认为,这显示出阿里巴巴国际站的营收结构变得更加多元,给商家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深度和链路在变长,正在从外贸成交平台转变为综合服务平台。
全球化是阿里巴巴集团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今年1月,阿里巴巴新设立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进一步加码全球化战略。依托速卖通、Lazada和Trendyol等海外消费市场的业务场景,阿里巴巴正在形成东南亚和欧洲的物流网络能力。
另一方面,云计算的国际化是全球化战略的另一基础能力保障。本季度,阿里云继续投入扩大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亚太地区增加了韩国、泰国两个数据中心,在全球的运营地域增加至25个。
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2 2月24日周四美股盘前,阿里巴巴公布截止2021年12月31日的2022财年三季度业绩。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该季度营收为2425.80亿元,同比增长10%,不及市场预期的2449.1亿元人民币。本季度,净利润204.29亿元,同比下降75%,市场预估310.18亿元。另外,经调整EBITA利润为448.22亿元,同比下降27%。
在分业务中,云计算业务的营收达到人民币195.39亿元(约合30.66亿美元),同比增长20%;本地化服务业务营收达到人民币121.41亿元(约合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国际电商营收达到人民币164.49亿元(约合2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在电商平台极为关注的活跃用户数据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 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约12.8亿,单季净增长4300万;其中9.79亿消费者来自中国市场,3.01亿消费者来自海外,单季净增加分别为2600万及1600万。
在科研投入的产品开发投入方面,三季度阿里巴巴增加投入了产品开发费用,投入157.05亿元,去年同期为136.07亿元。
本季度,阿里财报首次按板块披露组织升级后的业务进展。
在国际商业板块,包括Lazada、速卖通、Trendyol及Daraz在内的.国际零售业务年度活跃消费者首破3亿。在国内商业板块,本季度,淘特支付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淘菜菜季度GMV环比增长30%。
此外,生活服务首次以板块阵型写入财报,以饿了么为中心的“到家”和以高德为中心的“到目的地”为框架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战略再一次得到明确
截至本季度,该业务整体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约3.72亿,单季净增长1700万,订单量同比增长22%。据了解,这部分是阿里巴巴较为亏损的一个市场,因此它专注于增加这些业务的市场份额,以与竞争对手竞争。
在产业数字化领域,菜鸟首次汇报抵销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前收入,本季度同比增长23%。在海外,菜鸟国际物流本季度日均处理包裹量超过500万个。
在国内,菜鸟乡村驿站数量同比增加了一倍多。云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20%,收入组成日趋多元,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抵销跨分部交易后收入的52%。
三季度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美股前拉高,目前下跌2.84%。
阿里巴巴海外消费者首次超3亿3 2月24日美股盘前,阿里巴巴公布截至2021年四季度(2022财年Q3)的财务业绩。
报告期内实现收入约人民币2425.8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10%;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约204.29亿元,预期310亿元,同比下降约74%。
三季度,中国商业(淘宝天猫)营收增速放缓,而云计算、本地生活和海外电商明显增长,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折射出用户数据的增长结构调整:
2021年年内,阿里巴巴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约12.8亿,单季增长4300万。中国市场消费者单季净增长2600万至9.79亿,海外市场消费者则首次突破3亿。2021年7-9月,阿里巴巴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为58.11亿元,上一季度该数值为65亿元,利润增速环比放缓。
受消息影响,阿里巴巴大幅低开近8%,但随后又大幅反弹。截至23:00,阿里美股股价跌1.62%。
淘宝天猫增速放缓,这些板块拉动增长
2021年四季度(2022财年Q3),阿里巴巴收入同比增长10%,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4%,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27%。
财报显示,收入增长主要由集团的中国商业、云业务、本地生活服务以及国际商业分部的收入增长所驱动。利润减少主要由于人民币 251.41 亿元的商誉减值以及所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净收益减少,该两项并未计入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446.24 亿元,同比下降 25%。
其中,国际商业分部收入同比增长18%至164.49亿元。
来自中国零售商业的收入为约1679.95亿元,同比增长7%。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1%,财报称,主要由于市场状况放缓和竞争而导致淘宝和天猫的线上实物商品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同比取得单位数增长。
此外,阿里集团加大了商家支持力度,一部分通过激励计划引导商家使用新的增值服务;同时也策略性调减一些服务收费,以降低商家在消费环境放慢下的营运开支。
本地生活服务收入121.41亿元,同比增长27%,主要由于订单量的增长以及被视作收入冲减项的补贴效率的提升所致。
肩负下沉市场的淘特季度支付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淘菜菜季度GMV在上季度较高基数下仍实现环比30%的增长。
菜鸟收入为130.78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原因是对跨境及国际零售商业业务的渗透率提升以及为商家提供的增值服务的收入增加。
在抵销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前菜鸟总收入(当中包括服务其他阿里巴巴业务的跨分部交易收入)合计196亿元,同比增长23%。同比增长反映了外部收入的增长以及向集团的中国零售商业业务(如天猫,淘宝和淘特)提供的物流履约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的增长。
云业务抵销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收入195.39亿元,同比增长20%。
财报称,来自金融及电讯行业的强劲增长,抵消了部分被云业务的一位头部客户基于非产品相关的要求就其中国以外的业务停止采用集团的海外云服务的持续影响以及如互娱与在线教育等互联网行业的客户需求放缓。在抵销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前云业务总收入(当中包括服务其他阿里巴巴业务的跨分部交易收入)合计264.31亿元,相较 2020年同期增长19%。
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折射出用户数据的增长结构调整:财报显示,在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内,全球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约12.8亿,单季增长4300万。中国市场消费者单季净增长2600万至9.79亿,海外市场消费者则首次突破3亿。
“透底”蚂蚁集团净利润增速
由于阿里巴巴集团延后一个季度确认投资损益,此次财报中显示其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来源于2021年7-9月,当季,阿里录得蚂蚁集团的投资收益金额58.11亿元;环比上一季度(2021年4-6月)该数值为65亿元,环比下滑约11%。
2021年1-3月,阿里巴巴集团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为44.94亿元,环比2020年四季度的71.82亿元,蚂蚁集团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呈下滑态势,这也是蚂蚁集团IPO计划被暂缓后的第一个季度财报。
不过,以半年报数据来看,以阿里在蚂蚁持股33%按权益法大致计算,2021年1-6月,蚂蚁集团实现的账面净利润约为333亿元。
而据此前招股书,蚂蚁集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蚂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 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和219.23亿元。
阿里财报的说法是,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上涨主要是由于蚂蚁所持有的投资的净收益增加。去年7月,蚂蚁的被投公司——印度生活服务平台Zomato上市,同年8月被投公司——印尼电商企业Bukalapak上市交易。 因此,也有投资市场人士称,“蚂蚁集团账面利润增长并不能反映经营的趋势;而且正相反,蚂蚁在去年第三季度的实际净利润或许是大幅下跌的。”
该人士称,蚂蚁集团作为早期投资者,在Zomato和Bukalapak分别持有14%和13%股份;即使保守的按照一倍收益来计算,去年7-9月蚂蚁从两家公司获得的账面投资收益可能就有60多亿元。该人士据此估算出蚂蚁当期的经营净利润规模远低于根据阿里财报计算的数字,实际净利润环比或下降超过40%。
去年4月,蚂蚁集团公布整改方案,涵盖旗下的支付、征信、消金等多个业务。此后,蚂蚁集团的业务进入收缩阶段,包括主动压降余额宝规模、关停相互宝等。以余额宝为例,截至去年上半年,其规模已降至 7808 亿元,创下近五年规模新低。
再回购1010万股美国存托股,耗资14亿美元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季度,根据股份购计划,阿里巴巴(BABA)以约14亿美元(约合88.48亿元人民币)回购了约1010万股美国存托股(相当于约8070万股普通股);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9个月,以约77亿美元回购了约4220万股美国存托股(相当于约3.375亿股普通股)。
2020年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授权回购10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2021年8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时,宣布将股份回购计划从100亿美元扩大至150亿美元,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
据悉,这项回购计划将持续到2022年12月底。目前累计回购数已占150亿美元股份回购计划的51%。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评价,本季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阿里巴巴集团继续坚定执行多引擎增长战略,业务取得稳健发展。通过高度聚焦能力建设和价值创造,我们在关键战略业务上展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为未来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称,阿里巴巴始终坚持创新和投资未来,并且在增长业务的持续投资已取得明确成果。
12年“双11”的变与不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立于12年一轮回的关口之上,“双11”上一段 历史 已经揭过,下一段 历史 即将书写而出。十二载,“双11”讲述着变与不变:变的是全新时代下 科技 的普及,新兴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变的是消费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消费热情,商业活力源源不断地喷薄而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双11”数据大屏讲述着需求与制造互相匹配的内循环,显示着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你来我往。特殊时期,我们期待着一幅更具商业活力的经济发展图景跃然纸上。
11天12年 “双11”奔跑向前
2020年11月11日,阿里在杭州的媒体中心大屏幕上,“双11”实时交易额的数据已经连续滚动24小时。尽管今年阿里将“双11”统计数据的时间维度拉长到了11天,大量数据难以与前几年直接对比,但每一个打断演出突然跳出的具有节点性质的数据,仍旧能引发欢呼与掌声。
从11月1日凌晨至11月11日20时,2020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实时成交额突破4674亿元。3723亿元、4674亿元……众多以10天为起步,累加11月11日当天的成交额,分时段还原着“双11”的增长,或者是“膨胀”。截至11日下午14时26分 ,京东“双11”累计下单金额突破2431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迫近京东“6·18”时18天内累计2692亿元的下单金额。
当然,“双11”的配送速度以超预期的速度发展着。在数年的历练中,从曾经的次日达、当日达,到次晨达、小时达,再到现在的分钟级配送、秒级取件,“双11”大促时效不断提升,既是工厂直发、预售商品备货前置等多元发货模式成熟的体现,也是物流基建数字渗透的有利证明。
物流快递不舍昼夜地运转着,数据屏幕上黄色线条与绿色线条反复交错, 11月11日23点,2020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实时物流订单量破22.5亿单,约等于2010年全年中国快递量的总和。
在京津冀,中通京南转运中心的自动化分拣线正以7万票/小时、2.5米每秒的速度分拣包裹,而在圆通北方最大的转运中心——华北转运中心,5套自动化分拣设备将支撑“双11”500万件最高日处理量。在上海,百世快递上海转运中心52台五面扫DWS服务于货物进出港,1名操作人员可同时操作两条流水线。在青岛,日日顺物流青岛即墨仓16台自动立体库堆垛机每小时高效执行640个进出任务……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预计“双11”日均快递业务量达4.9亿件,约是日常业务量的2倍。快递量在2020年逐月攀升,彰显着国内消费在疫情环境下强劲的恢复力。国家邮政局表示,1-10月快递业务量预计将超641亿件,超2019年全年业务量,11月快递业务量将同比增长36%。
滚动的数据就如同永动机,企业、消费者、品牌商为此欢呼着。场内的媒体从跳动的数据中寻找传播点,场外的分析师们试图从数据走势评估购买力,下单的消费者对着数据计算着自己的贡献能力。毫无疑问,大厅屏幕上实时滚动的成交数据将多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双11”。
从1年到12年,从1天到11天。“双11”从感觉上来讲还是11天,从集中下单的时间段来看的确延长了。当然更长的售卖周期,为更多商家提供了增长新机遇。不少首次参与“双11”的新商家得以更从容地备货补货,实现更大爆发。因疫情受到冲击的外贸工厂和产业带商家,在“双11”期间加速“回血”,收获数字化带来的增长红利。
从商家到消费者,从工厂到田间地头,从直播生态到物流体系,从线下商业到技术保障,从国内到海外,“双11”因时而动。
12年,电商领域的风云变幻从未停歇。电商群雄逐鹿的局面让阿里在“双11”期间不再是一枝独秀,众多综合电商、垂直电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也将“双11”当天的数据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之一,大小品牌将其作为相互斗争的竞技场。在内需强劲、经济复苏的当下,商家、品牌商、消费者在“双11”蜂拥而至。
新角色多业态 消费力量爆发
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角色参与“双11”,既让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全国商家也打响了“双11”的回血之战。直播间与大舞台、卫视大屏与手机小屏,11月11日当天全面联动,实时“穿屏”,第一次全息展现了全新时代下的消费触达。第12年的“双11”,给人带来了扑面而来的 科技 感和想象力。
在电商平台,商家直播无疑将成为今年“双11”新的爆发点,与达人直播相辅相成,合力摸索出稳定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确,无直播不电商:阿里滚动的数据大屏幕显示,“双11”期间,所有商家在淘宝直播累计时长已经达到了1660年。
各渠道均试图发挥直播的最大价值,百货购物中心自然不甘示弱。银泰百货在“双11”期间,与YSL、赫莲娜、娇兰等国际品牌落地了20多场次的直播。每个直播间,消费者看到的或许只有主播一人,实则催生了一系列新就业形态,包括主播、助播、选品、脚本策划、运营、场控等淘宝直播共带动上述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173.1万个。
“双11”的热闹喧哗从来不只在线上,线下商家在此时也扑捉着增长契机。今年,阿里联动210万个线下商家参与“双11”,从预售到爆发横跨三个周末的新周期,能让许多原本基于线下经营的业态,参与到这场商业共振中。天猫超市、盒马、饿了么、银泰、大润发……阿里新零售的长期耕耘,形成了覆盖海量消费者的新生活圈。
电商“双11”的激情也延伸到线下。京东零售集团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营销运营部总经理王凤表示,七鲜超市武汉首城首店在11月6日开业当日订单量超1万单。另外,“双11”期间,全国320玩家门店在京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价。
历经疫情考验,直播、社群带货已发展成为实体零售企业的销售渠道之一,相比以往“双11”节点,今年各大商场的玩法更为多样性。尽管各大商场购物中心并没有刻意搭乘“双11”这趟班车,但在拉动消费方面绝不马虎,且更为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
在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市场格局下,“双11”不仅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动能,更折射出实体经济在数字化助推下的蓬勃成长。互联网时评人张书乐表示,“双11”除了价格战以外,平台如何盘活线下卖场和门店资源成为关键点。“‘双11’期间,线上线下合则两利。”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电商体系下的网购、外卖以及立足本地的O2O服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消费的供应。电商的快递、外卖、即时配送等服务也给更多线下商家提供了参考,加大实体与线上平台进行融合力度。
连接流通 内需能量脉动
数据之外,“双11”还是由一条条不同颜色的线和形状不规则的热力点组成的购物节。直线,显示着阿里向全球供货的路径;曲线,代表全世界商品通过阿里流向国内市场的线路。直线与曲线相互交织,将电商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流通实现具像化呈现。
如今的“双11”足以让世界跟着动起来。中国作为圆心,向外发散着无数条线,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新加坡是商业版图上热门的出口国家。天猫海外与Lazada帮助了76万商家走向全球市场,速卖通商家出海数量同比增长50%。
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在“双11”期间频繁联动的另一面,则是内需市场的潜力得到集中释放,消费提速回暖。东南沿海、中部地区、西部腹地均是生产订单的集散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制造与消费极为旺盛,在电商C2M的加持下,已经初步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无缝对接。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成荣分析称,生产企业与电商企业已经迈出了创新、变革的第一步。很多电商平台凭借智能化、 科技 化的优势,能够及时捕捉到消费者信息,再通过平台将信息反馈给产业端。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即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端的产业升级和 科技 研发,也推动了创新型驱动,建立经济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了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通过打通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发现新消费、建立新的渠道、促进生产端开发新产品,使新消费、新渠道、新产品真正连接,这种新实际上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王成荣进一步解释,在新消费基础上,开发新渠道反馈给生产端,使之开发更高品质的产品,此举是建立大循环的目标之一。
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表示,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小商家的销售不如预期,多数商家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上半年的大促中,多数消费者以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主,通过下半年的促销,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其他商品,带动整体消费。“双11”以价格促销为主,消费者囤货诉求较高的情况,可以帮助中小商家消化库存,缓解压力。品牌、厂商消化库存回收资金后,可以再投入到新的研发、生产中,推动企业进入新一轮运营中,形成运营商的良性循环。
商流衔接供需两端循环顺畅背后,是物流行业以数字技术为轴日夜不停地运转。
新变化背后,再次印证了数字化是不确定性时代里最大的确定性。今年”双11”更是展现了内需能量、数字经济的韧性和创新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